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剧目表演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是小艺的剧评福利活动还在进行中哦~小艺已经被不少大作给惊艳到了,感受到了满满的文艺细菌呢。
今天,小艺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的精彩长评。
故事采用双线索,一是写梅兰芳与王凤卿互为知己所引发的故事,二是写梅兰芳不慕名利,坚定本心,克服艰难险阻,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另以时空交错并行的表现方式,从年开篇,梅兰芳携全家回泰州祭祖,连演几场。有道是“一夜春风归燕子,万人空巷看梅郎”,不料收到急信,上书至交王凤卿去世,梅兰芳伤心之下,回忆起半生肝胆相照,说出“在粉墨中再相见”之语,其中穿插年王凤卿力保梅兰芳赴上海演出、兄弟俩误会之后,梅兰芳敞开心扉细说排演《穆柯寨》根由。
梅&王二人的知己情是第一个亮点。记得之前听过一首歌,其中两句歌词来概括戏中的梅兰芳与王凤卿,刚好——“人心向背也敢孤身暖我势微,名高言贵也敢坦然指我错对”,《应邀》一折,王凤卿道,“梅郎不往,王二不去”,再到《忆靠》,王和梅因是否排演《穆柯寨》而争执不下,梅兰芳说,“没有你凤二爷,哪有我梅兰芳”,情真意切,“你我兄弟永在一处,谁也不许离开谁。”
第二个亮点,便是年在上海一唱成名的梅兰芳和*包车师傅李阿大的戏:“别人不走的路,我走,别人不去的地方,我去”——拉车师傅淳朴的无心之语,却为迷茫中的梅兰芳指明方向,让他迎难而上。青年梅郎与拉车师傅虽然萍水相逢,但灵*上的高度在这一刻达到一致,因此梅兰芳想帮助这位讨生活的老伯,身边又无贵重的傍身之物,才送他自己的大衣,却被善意地拒绝了,两人的交流就与他们的相遇一般,是个“偶然”,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更具有美感。
另,这场戏的台词很有话剧风格(台词是大意)——“我把钱多给老汉,要往最明亮处去。”“格么就去*浦滩吧,那里最热闹。”
“这次要往最黯淡处去……咦?怎么又回到了平安里?”
“*浦滩路路通,我看时候不早,又把少爷拉回来了,少爷快回家吧。”
这里还有个细节,拉车大爷还给梅兰芳唱戏,说“拉车的时候就哼两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听戏唱戏,有钱人是有钱人的听法儿,劳苦大众也有劳苦大众的听法,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挺有趣。
第三个亮点是与京剧的融合以及场景与观众的互动,《点妆》表演《宇宙锋》和最后结尾的《霸王别姬》都有一段,演员随着京胡做着身段,仅有一束白光照着,天地间仿佛只剩台上台下。会让观众(我)恍惚一阵:这到底是年的舞台,还是年的大剧场?仿佛时空交叠,观众一瞬间也在戏里了。后面鼓掌的音效做出来的时候台下也有鼓掌,可能看昆曲就是不习惯中途发出声音,就“鼓掌”这一点,没有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我觉得有些遗憾。
第四个亮点是演员的念白,贴合人物,情绪非常到位,让人入戏。比如第一幕祭祖的中年梅兰芳,他的声音、包括他的唱腔处理是往下沉的,然后转到时,又变得轻盈,更符合青年梅兰芳的年龄特点;还有一句梅兰芳学慈禧太后慢慢悠悠的京腔,“胖人胖福,好个胖巧伶,赏~”和前面一大段感觉完全不一样,人物一下子就被区分出来了。
观剧后惊喜有三,算是第五个亮点,那就是京剧和昆剧的融合:一是昆曲演员施夏明唱京剧、扎靠;二是张争耀在《点妆》一折,反串赵艳容;三是演给梅兰芳伴奏的京胡师傅的是省京的琴师郭峰老师。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虽然每一幕因为冲突明显,都可以作为单独的折子戏拎出来欣赏,但没有显著的详略区别,导致结尾非常仓促——舞台效果运用了多媒体投影,但许多虞姬一出来显得很挤,让人眼花缭乱。观演后听主创说,这一幕本意是代表“传承”,只是现场效果不尽人意。
说回“当年梅郎”——剧中的这个“年轻的梅郎”是什么样子的呢?肩负着传承祖辈未竟心愿的重担,他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对待知己,他毫无保留,肝胆相照。我想,我在剧中这个同样年轻的“梅郎”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样,看过了这个“梅兰芳”,我以后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可以多一份勇气,人际交往时,能够多一份真心。
愿与君共勉。
不是戏中人,却识戏中意。
小艺在这里期待看到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剧评佳作。帆布袋、胶囊伞、脸谱皂等各类创意周边在等你带回家哦~
参与方式:
短剧评(-字):发送至“紫金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