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雱5首巅峰诗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 [复制链接]

1#

王雱,字元泽,北宋宰相王安石之子,著名大臣、文学家。他年少聪敏,擅作书论事,著有多部著作,包括《论语解》《孟子注》《老子训传》等。

尽管他年仅三十三岁就辞世,但他的才华和学识使得后人称他为“临川三王”,与王安礼、王安国并列。

此外,有一则关于王雱的轶事: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在幼年时,有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

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尽管他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但他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这令客人十分惊奇。

本文的五首诗词,《绝句·霏微细雨不成泥》中,王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初至的气象特点,抒发了他在纷扰尘世中渴望寻找一片纯净之地、体验生命回归本真的情感。

《绝句·一双燕子语帘前》,他以燕子、杏花、春雨等意象,勾勒出春天的美景。既有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也有因病而不能尽情享受春光的遗憾。

而在《度关山》中,王雱以雄壮的景象和悲壮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他对将士英勇牺牲的敬意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最后,《钟山》通过前后对照,刻画了诗人从少年壮志到中年无奈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人生起伏、世事难料的主题。

01《绝句·霏微细雨不成泥》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首句“霏微细雨不成泥”,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春天初至时的气象特点。霏微的细雨绵绵不断,尚未形成足以浸润成泥的水量,既体现了早春雨水的柔和与稀疏,也预示着万物复苏的气息正悄然而至。

第二句“料峭轻寒透夹衣”,进一步描绘了早春气候的特点。“料峭”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初春寒冷依然带有冬日的余威,这种微寒透过穿着的夹衣,让人体感微微刺骨。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季节转换的微妙感受,也透露出诗人独自行走于户外,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场景。

后两句“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则是诗人内心的抒怀。春光之下,每一处园林都有各自的主人,暗示着繁华世界中人与物各有归属,自己似乎难以找到一个可以静观春归之处。

“春归”不仅指春天的到来,也寓含着春意盎然的盛景即将展现。诗人以此表达一种无法完全融入其中、寻觅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的情感诉求。

整首诗借助早春特有的自然景观,通过描绘细雨、轻寒以及园林的所属状态,抒发了诗人在纷扰尘世中渴望寻找一片纯净之地,静观春意、体验生命回归本真的情感主题,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自然与人文交织背景下的哲思与心境。

02《绝句·一双燕子语帘前》

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憀尽日眠。

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首句“一双燕子语帘前”,通过“一双燕子”这个生动的形象,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窗前燕子的呢喃细语,它们似乎在交谈,又似乎在倾诉,为这个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语帘前”也暗示了这是一个宁静的室内空间,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句“病客无憀尽日眠”,诗人自称为“病客”,表达了自己身体不适的状态,而“无憀”则形容了诗人无聊、寂寞的心情。整日眠睡的状态,既可能是因病困倦,也可能是因寂寞无聊而以眠消愁。

第三句“开遍杏花人不到”,描绘了春天杏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但由于诗人身体的缘故,他无法外出欣赏,这无疑增添了几分遗憾和惋惜。杏花开放的繁华与“人不到”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最后一句“满庭春雨绿如烟”,以春雨滋润大地,使得庭院里的绿色更加浓郁,如同烟雾般朦胧而富有诗意。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春景,也通过“绿如烟”这样的意象,给人一种朦胧、梦幻的感觉。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同时通过“病客”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中既有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也有因病而不能尽情享受春光的遗憾,情感丰富而复杂。

03《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首句“杨柳丝丝弄轻柔”,以“丝丝”状杨柳之细长且繁密,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尽显柔美姿态,借杨柳的轻柔特质寓言词人内心的敏感与细腻,同时也点出了春天的温柔气息。

“烟缕织成愁”,进一步将视觉转向抽象的心境,“烟缕”象征飘渺无形的愁绪,仿佛被编织进这如丝般的柳色之中,情景交融,使得忧愁如同柳丝般缠绕心头,增强了画面的诗意与哀愁氛围。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此句以海棠未经历雨打,梨花却已似雪凋零的对比,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海棠和梨花分别代表了春日里不同的花朵,它们未能尽情沐浴春雨,却已提前遭遇花落的命运,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暗喻人生中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

下阕“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从自然景色转至个人情感的回顾,词人感叹过去的岁月已无法重现,只能在梦中回到心驰神往的地方——“秦楼”。这里可能既是实指某个具体的地点,也是虚化为词人心中的情感寄托之所。

最后两句“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将相思之情寄寓在丁香花和豆蔻芽尖之上,这两个意象都富含象征意义。丁香常用来比喻郁结的愁怨,豆蔻则象征青春与爱情初绽的美好。词人借这两种植物,生动地刻画出对远方之人无尽的思念与期盼,同时亦体现出婉约词情深深、意切切的艺术风格。

整首词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绘,融合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与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一幅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充满浓郁哀愁美感的画面,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中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04《度关山》

万马度关山,关山三尺雪。

马尽雪亦乾,沙飞石更裂。

归来三五骑,旌旗映雪灭。

不见去时人,空流碛中血。

首句“万马度关山”,以宏大的气势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大队人马跨越关山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军队的庞大和战事的紧急。

“关山三尺雪”,进一步描绘了关山险峻的自然环境,三尺厚的积雪暗示了行军的艰难和将士们面临的严酷挑战。

“马尽雪亦乾”,表达了战事的惨烈,战马在艰苦的行军和战斗中消耗殆尽,而雪也在战马踏过后逐渐消融,这里的“马尽”和“雪亦乾”都预示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沙飞石更裂”,通过沙石飞溅、石裂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破坏力,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在战斗中的英勇顽强。

“归来三五骑”,描绘了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只有少数几骑能够归来,暗示了战斗中大量的将士牺牲。

“旌旗映雪灭”,通过旌旗在雪地中显得暗淡无光,进一步强调了战斗的惨烈和伤亡的惨重。

最后两句“不见去时人,空流碛中血”,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去时众多的将士,归来却寥寥无几,只有沙漠中流淌的鲜血见证了一切。“空流”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牺牲的悲痛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雄壮的景象和悲壮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真实面貌,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将士英勇牺牲的敬意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05《钟山》

当年睥睨此山阿,欲著红楼贮绮罗。

今日重来无一事,却骑羸马下坡陀。

首句“当年睥睨此山阿”,诗人回忆起当年豪情壮志之时,他傲视群雄,意气风发地面对眼前的钟山,心中怀抱的是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第二句“欲著红楼贮绮罗”,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当时的勃勃雄心与豪奢愿望,绮罗代表富贵与繁华,寄寓着他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与设想。

然而,到了第三句“今日重来无一事”,诗情陡转,时光流转,诗人再次来到钟山脚下时,已然人事皆非,以往的抱负与计划未能实现,此时的他无所成就,处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最后一句“却骑羸马下坡陀”,“羸马”象征着诗人此刻境况的困顿与落寞,与昔日的昂扬相比形成鲜明对照,诗人骑着瘦弱的马缓缓走下坡路,这一细节蕴含着深深的失落感与自我反思,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面对现实困境仍能保持淡然态度的豁达。

整首诗通过前后对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从少年壮志到中年无奈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人生起伏、世事难料的主题,体现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人生哲学与哀乐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