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雪暂时停了。
巫溪县通城村龙池村二社脱贫户郑福春扫完院坝的积雪,通城镇组织委员杨明芳、村支部书记胡三平、老*员李兴光、村综合服务专干周裕梅、邻居郑其奎等一起应邀到了她家吃团年饭。
杨明芳为她家带来了“五清四建一评比”文明兑积分的奖品米和油,还有一张“爱心存折”。
“你们家产业发展得好,清洁卫生做得好,文明节俭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积极关心村上大事,邻居关系和睦。我们一起来挂灯笼、贴对联,吃个红红火火的团年饭,表示奖励。”杨明芳搂着31岁的郑福春说。
“今年硬是好,明年还会更好,欢迎镇上村上的领导和*员来我屋里多坐坐哟。”郑福春笑得眼睛眯了缝。
瑞雪话丰年写诗谢*恩
当天17时许,大家围坐一堂,鞭炮声响起。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郑福春被指定在主桌上,杨明芳说第一杯酒要敬给郑福春这个“获奖专业户”。郑福春不仅有一大摞“技能标兵”“清洁户”等奖状,还是村里的妇女标兵,产业发展和文明创建的榜样。
郑福春眼里泛起泪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要读几句诗:“异地搬迁住新房,*的恩情不能忘。客餐卧室卫生间,家居设施样样全。上级派来好干部,帮助大家来致富。如今不缺吃喝穿,日子过得真舒坦。美丽龙池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邻里和睦心情好,乡村振兴道路宽。”
郑福春跟大家算了牛年的收入:多棵李子树开始挂果,自己凭厨师证和奖状被幼儿园聘为厨师,爱人李宗波外出务工,除去大儿子、小儿子和爸爸郑远虎的日常开支,存下3万多元活钱。
郑福春说,年,自己母亲刘兴春带着一身病痛离世时,家里欠了十几万元外债,如果不是*的*策好,*的干部好,哪里敢想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从贫困户到获奖专业户
郑福春家曾是全镇知名的困难户。
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郑福春很早就外出打工。年,母亲病了,最恼火的时候,她连工也不能打,必须回家照顾母亲,家里入不敷出。
她的家原来在龙池村4社汤家湾,位置偏远,几乎没有左邻右舍,一家6口人挤在80平米三间漏雨的土坯房里,走的是羊肠山路,喂头肥猪抬到集市上工钱要占一半去,种洋芋红苕苞谷,填饱肚子都难。
后来,郑福春与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宗波结婚,一年后,二人的小儿子呱呱落地,负担更重了。就在这个时候,郑福春的母亲突然病情加重,“当时真是感觉走投无路了。”郑福春说。
年,郑福春家被识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支部书记胡三平成为她家的帮扶责任人。“大约是年7月份我入户走访,看到郑福春家的房子破破烂烂,床上躺的病人呻吟不断,除了天上的瓦,四壁的土墙,几乎没有啥值钱的东西,产业也没有,看不到富起来的希望,这日子再也不能再这样过下去。”胡三平认为郑福春一家必须搬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产业基础、适宜人居的地方,才能换一种活法,闯出新路。
但这一年,郑福春的母亲离世,家里还有10多万的外债,让一家人根本无力搬家。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有了好*策,爱人李宗波务工也有了一小笔存款。胡三平认为村里最急需搬迁的还是郑福春一家。多次上门鼓励、算账后,郑福春一家心动了,胡三平又马不停蹄为她家找迁入地。年,郑福春搬家的事得到龙池村二社李家湾村民的理解支持,郑福春家开始建房。年,郑福春一家从山上的C级土坯危房搬进了离村办公室米远的平坝水泥房,获得*府4.8万元的奖补。
年,郑福春家光荣脱贫。两夫妇种好承包地,踏实务工,不但还清外债,还有了积蓄。
郑福春觉得,要想赚钱,还要有本事。
年,郑福春先后参加了巫溪县人社局、扶贫办组织的雨露计划中式烹饪培训、创业培训、巴渝民宿乡村旅游培训等,她比一般人都要用心吃苦,结业时多次获得“优秀学员”称号。此后,她还获得了技能标兵等近十个荣誉,是大家羡慕的“获奖专业户”,房屋也变成了四层楼房,大儿子也成为重庆财经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在胡三平的争取下,还获得浙江某企业0元的奖学金。
乡村振兴她成打头阵的“领头雁”
怀揣着厨师证和一摞奖状的郑福春可以外去吃“专业饭”挣钱。但她接受了胡三平书记的建议,就近务工,同时能带好孩子,孝敬老人,为本村的发展出力。
当时,正好通城幼儿园需要一名有爱心讲诚信的厨师。经过筛选考核,郑福春有了第一份固定的职业。
如今,每逢周末,郑福春就会和邻居们一起切磋厨艺,把自己培训时学到的新东西教给大家。“乡村旅游搞起来后外边的客人要来,我们要拿得出一桌好饭菜,姐妹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哟。”
她听胡三平书记讲,通城镇是重庆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龙池村是全国文明村镇,要建设“五色田园”,要发展绿色生态的产业,不但要把地种好,还要把房子建好,把路修宽,把环境清理好,发展旅游,要把农民培养成靠旅游找钱的能人。同时还要把学校搞好,卫生院建好,让城里人羡慕村里的人,主动来村里看风景,住下来,田里长的,圈里养的,都能变成钱。
村里要关心困难老人小孩、打扫清洁卫生、孝顺老人时,郑福春一家人总是先响应先干起来。
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富裕,郑福春说,一切都要感谢*和*府。
新年到来之际,她家挂上这样一副对联——“创业兴家东南西北方方利,发财致富春夏秋冬路路通”,横批“生财有道”。
郑福春说,在新的一年,有建筑经验的李宗波在通城镇建设发展时期,可以回乡发展,她还准备再发展种植1亩五味子,有时间就参加村上的文化活动,跳舞唱歌搞学习,日子会越来越好。
年,郑福春所在的龙池村,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啤酒烤肉吧开业了,春节期间已经接到很多订单。她所熟知的春节已经不再古老单一。啤酒吧的旁边,一个大型的肉食品加工厂也即将投入生产,原来只产红苕、洋芋、苞谷的土地,也正在被晚李、生态畜禽养殖加工、五味子等产业丰富起来。在大学就读的大儿子说,如果家乡需要,毕业后很乐意回来就业。
记者手记: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要让大家伙一起富裕
郑福春多愁善感,说到过去的日子,眼里泛着泪花。
“妈妈那会儿没跟着我们过上好日子,现在日子好了,我总想她还能享几年的福。”年脱贫后,郑福春发现,很多能赚钱的人,往往都是有一技之长的。
为此,郑福春刻苦学习各种技能,包括现在的做饭技能,“要学就学精,要做就做好。”
郑福春家里的果树长得好,邻居问她怎么种的,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种树的经验,分享一些心得。
“自己吃过苦,我总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富裕起来,我们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郑福春憧憬着未来。
上游新闻记者王渝凤通讯员余明芳陈小燕袁淼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