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联系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把握了生命之道,哪怕是病人的呵欠呻吟这样微小的动态变化,也能够得到虚实的本质判断。辨证论治若能够按照天地阴阳的生命规律,随机应变,不为某个外在的现象所迷惑,中医理论就会运用自如,就会具有“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
生命的顺应性建立在感应的基础上,以反应性调节为保证。《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宇宙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圆周运行亘古不变,生命在其亘古不变的规律中形成、进化,通于天而顺其变。虽然春夏秋冬年年有,但寒热温凉年年不同,存在寒热盛衰的程度、寒热时间的早晚等区别,因此,生命的顺应性在固有的反应性调节基础上,因为寒热等实际的感应,通过随机应变地调节,保持生命顺应性与自然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中医学
中医诊病治病充满了智慧,十人十方,百人百法。面对一般情况可以套用成方成法,但面对非常之证必须用非常之法,突破窠臼才能获非常之效。如肺有寒痰,用温肺化痰的常法久治不效,有人使用外科治疗阴疽的阳和汤方才获效;白术常用于脾虚泄泻,岳美中先生用其治便秘获效;蒲辅周疽的阳和汤方才获效;白术常用于脾虚泄泻,岳美中先生用其治便秘获效;蒲辅周先生治疗口疮,使用的是原本治疗遗精的三才汤;附子有*,常规用几克,可有人用几十乃至上百克,不会中*且取奇效……但细究起来,这种创新,一定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框架内,而不能恣意“创新”。方法疗效在“意料之外”,理论却在“情理之中”。
中医学
中医是一种“能不断提高的技艺”。凡是技艺,只要其操作水平有不断提高的潜能,就可以具有艺术性,因此可以说“艺术无处不在”。如果一种技艺很简单,没有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提高的余地,那么再熟练也只是“中工”,成不了艺术。诊病疗疾是一种复杂的技艺,其水平永无止境。如果技艺纯熟精湛,已经到了“望而知之”“屡起沉疴”“应手而愈”的地步,那就达到了艺术的水平。但能达到“艺术”高度的技艺,终究还是技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庖丁解牛的水平再高,还只是一个厨师。同样,医学就是医学,不是艺术,不是在“创造”艺术品,而是恢复人的健康。如此,可以把中医师分为:合格的中医、熟练的中医、艺术的中医。
中医学
朱丹溪从40岁才开始弃儒从医。他曾经用药名写成了一篇药明文:“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之久,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之职。”巧用药名,短短字、22味中药,便写出了两代人的故事,足见其功力之深厚。朱丹溪用药名书写了纯洁的爱情,据说,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受了此文的影响,才写成了名剧《牡丹亭》。良好的儒学功底为朱丹溪的成才奠定了基础,使他很快成为一代名医,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运用这门科学诊治疾病是技艺,将这门技艺运用到纯熟精湛的程度,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