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qwzj/某医院科室医生,在线问诊收费全不相同。(网络截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公司看到商机,开发了在线问诊App,拉近了患者与医生间的距离。起初,这类公司只提供查询医生的坐诊时间、医院科室的基本情况等服务,以方便患者挂号,并开发了在线交流模块,便于患者同医生交流。随着知识经济和付费经济的到来,这些App正在改为收费模式,只有患者付费后才能获得医生的解答,收费从最低的数十元到最高的近千元不等。
当前,应用较多的在线问诊平台有近十家,包括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医生、杏仁医生、平安好医生、企鹅医生等。名医在这些问诊平台上随时解答问题,每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一些患者为了与医生交流,不得不付费获得沟通机会。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反映,在问诊平台上付费后并未获得满意的答复,平台也没有退费的服务设置。
问诊者疑难杂症偏多
提起在线问诊,多位市民首先反问,是免费的吗?南开区居民张女士说,如果是免费的,在网络平台上问一问也无妨;但真要看病,医院挂号看医生。为了挂上专家、名医的号,她确实使用过一些网络平台,查询专家的坐诊时间,还使用过一些网站的预约挂号功能。但具体到看病、付钱、拿药这些环节,医院里完成的。
与张女士不同的是,本市河西区的赵女士有过网络问诊的经历。二孩*策出台后,赵女士和家人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可是两次怀孕后都意外胎停,让她特别伤心。打听医院有不孕不育专家门诊,医院挂号,接连去了两次,都没有挂上号,网上预约挂号,不到一分钟又满号了,赵女士不知如何是好。
在一家网络问诊平台上,赵女士了解到,可以付费向这位专家问诊,图文问诊元,电话问诊元。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支付了元费用,上传了自己的检查报告,等待专家的回答。
专家很快就回答了赵女士的提问,还特别提醒去做一项“封闭抗体”的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再去咨询。在这位专家医生的指导下,医院做了检查,把结果上传到网络问诊平台等待解答,也到这位专医院挂号,请专家面对面诊治。最终,赵女士保胎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提起这段网络问诊的经历,赵女士非常感谢网络平台给她提供的机会,使她在挂不上号、求医无门的情况下,获得了与医生直接沟通的机会,并在医生的指引下,最终保胎成功。回头看,当初花的这元网络问诊费根本算不上啥花费。
据赵女士反映,当初在网上找这位专家看病,也是搜索浏览了平台上推荐的多位医生后最终作出的选择。这位医生是主任医生,在患者中的口碑较好。有的患者与自己的情况相似,也是经这位专家的治疗后顺利产下了孩子。
记者在赵女士问诊的平台上看到,该专家两年内接诊了多位患者,两周内回复了20多位患者。医院和科室的搜索,该医院有54个科室、名医生,开通在线问诊的医生达名,占比超过50%。南医院的数据也显示,该医院有48个科室,名医生,开通付费咨询的医生有位,占比超过40%。产科、风湿免疫、肝胆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开通在线问诊的医生比例较高;不孕不育、风湿、咽喉疾病等疑难杂症的网络问诊者为数较多。
在这些开通网络问诊的医生中,记者查询平台数据后发现,在南医院,一位开通了不孕不育网络问诊的主任医生,一个月诊疗患者为多人,每次收费元,月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其他医生在网络平台上的问诊收入也可达1万至5万元不等。
问诊平台纠纷时有发生
网络问诊平台搭设了医生和患者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便利了患者问诊,另一方面也为医生获得知识增值开辟了通道。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咨询与解答。
四川省一位患者投诉,她在一网络平台上花元选择了图文问诊,结果大夫答非所问,只回复了几个字就消失不见了,没有解决她的任何问题。她拨打问诊平台的客服电话要求退款,结果客服人员告诉她,大夫已经回答了她的问题,就不可以办理退款。
该患者深感委屈,大夫虽然回答了她的问题,但是答非所问,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她认为平台应该根据医生回答的有效性来决定是否退款,而不是从形式上加以判断。她感觉,这元花得实在太冤枉了!
河南省一位患者投诉,他在某网络平台花元求助图文问诊,一位肾脏专家直接建议吃药,但是这位患者此前已服过该药,并无任何效果,因此才来问诊。他怀疑线上的医生根本就没有看他的化验报告。为此,他投诉问诊平台,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对方退款的处理结果。
记者在梳理了多起网络问诊纠纷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或山区,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医院和知名医生。他们问诊的对象又多是北京、上海、广州医院的医生。整个诊疗过程,患者都没有医院挂号、看病,而是期待网上提交报告就能获得治疗。
在网络问诊平台上,记者查询后了解到,那些获得好评并被患者写感谢信加以表扬的医生,所治疗的患者多是“线上+线下”综合诊治的。本市患者在网医院的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去做各种检查,报告出来后,医院挂号当面问诊,所患疾病最终得以治疗。这种模式是目前比较成功的诊疗模式。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问诊,医院的医生,即使付费也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解答,这正是当前网络问诊平台面临的局限所在。
一些医生对应用网络问诊平台也持谨慎态度,他们只是把网络问诊平台当做导诊的工具,仍期望患医院来挂号看病,实地查看具体病症,并据此给出正确的诊疗方案。
网络问诊不是远程医疗
有人认为,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大力推广网络问诊,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诊治。记者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推动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部门要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然而,国家卫生部门力推的远程医疗,与现在互联网公司竞相开发的网络问诊平台并不相同。在上述意见中,卫生部门将开展远程医院等医疗机构,并不包含互联网公司。
以广东省开展的远程医疗服务为例,今年7月底,医院消化内科肖晓惠医生通过平台,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许鸣,为当地一个消化内科疑难病例进行远程会诊。许主任通过平台查看检查检验报告、影像等资料以及通过高清音视频,与肖医生针对病人叶某某的病情进行了深入的询问、探讨,形成了治疗建议,生成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的第一张远程会诊报告单。这些服务的开展,医院内,依赖医疗器械的联网和通信系统完成的,并不是在手机上单独完成的。
在医疗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机构期待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医生的收入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网络问诊App的出现,为一些医生开辟了知识变现的通道,也方便了很多患者获得与医生交流的机会。但是,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互联网企业开发的问诊App,其风险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以医疗纠纷为例,记者调查了多起有关网络问诊的投诉,发现动辄花费数百元的网络问诊,可能仅仅换来一句“医院来挂号吧,没号可以加号”这样的答复。一次几百元的收费,明显偏离了实际提供的服务,也超出了边远地区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一些患者反映,在网络问诊平台花费90元以上进行图文问诊,医医院挂号,而且能提供加号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的这种新兴挂号通道,实际上是网上的“号贩子”。对那些没有在网络问诊平台上付费问诊、获得加号的患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一些并不负责任的医生,在没有实地查看患者症状的情况下,就在网上开出了药方,他们只是为了赚取那不菲的网络问诊费用。在手机App上开展的问诊服务,医院这个载体,如果发生纠纷,又怎么进行定责、维权呢?
互联网公司早已想好了退路。在一家网络问诊平台的页面上,在一处最不起眼的位置上,记者发现这样一句话:“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然而,对那些急于求医的患者来说,他们是很难注意到这一并不鲜明、突出的风险提示的。
赚钱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网络诊疗平台,部分医生甚至成了网红医生,收入不菲。网络兼职必然会消耗医生的精力,医院的工作质量。如何规范医生的网络兼职行为,医院管理者面前一道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