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范范老师日记18 [复制链接]

1#

洁和欣,两种类型的孩子。

洁是教师子女,自我要求很高。成绩,她妈妈倒是看得开,她自己比较介意,少考一两分,她一定要看看试卷分析得失的。

欣,一个普通的女孩,沉稳,不太爱讲话,但又不属于那种撬不开嘴巴的孩子。

需要她开口讲话的场合,她表现的还是不错的。

跟洁比起来,欣属于不显山不漏水的那种。

洁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桐的光环之下。

桐,属于天赋型的孩子,她爸爸好像北大毕业的,遗传基因不错,小学六年,难得没考到第一。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辅导过她几次作文,她妈妈夸张地送我一面锦旗,我先是赶忙藏在柜子里,后来被我放到学校的储藏室里了。

前天遇到洁,她告诉我,上学期期末考了第一,破天荒的压过了桐。

洁说,她也签约了市区那所最好的初中。

我由衷地为她高兴,祝福了她。

洁,这样的孩子属于觉醒的早的。学习上有一股狠劲的她,坐在班级里的精气神和其他孩子就是不一样。

欣的气场明显不如洁和桐。

她个子高,一直坐在班级最后排,角落里。再加上性格的原因,不爱显露自己,存在感比较弱。

欣的成绩虽说不如洁和桐,但也是挺好的。

前面几年,她和那两位有点差距,上学期,在她们两位之后的正是欣。

谁也没注意到,她追上来了。且赶上一个签约的好时机,提前进入了市区某最好的初中。

三位女孩子,与她们接触下来,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点。

洁,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每一个问题,她都要参与。如果说教师子女有啥好待遇,每节课都能提到她,算一项特权吧。

当然了,也有教师子女不肯回答的,不爱回答的,任课老师自然也给面子,不提问就是了,从不为难孩子,这也算特权了。

桐,坐的住,一个人坐那看书,任班级闹翻天,她自岿然不动。小学这几年,要是评比全校博览群书奖,非她莫属。

欣,甚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听讲专心,属于最佳听众。

我的孩子在她们这个年龄,进过年级前十屈指可数。三门总分超过,他就满足了。三百分总分,常考几,年级百强都进不了。

他就是知道分数那一天有点难过,给他打打气,第二天又信心满满期待下一次。这是他的优点。

我的优点是不逼他。但也焦虑,前几年,中考刷人的比率太高,万一进不了高中,那可就糟了。

我孩子在小学阶段,与前面三位女孩子比起来,无论是天资,还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都不如那三位女孩。

他能拿出来跟三位女孩相提并论的,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他从未消磨过对学习的热情。

不过,他晚熟,晚懂事,还是让他走了弯路。

孩子视频告诉我,那位南大主动退学的同学性格豪爽,问她什么问题,从不保守。

我对他说,慢慢变好,是你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你这样特质的,想在学习上走出一条路,只能不去介意一时的得失,拉长学习旅程,不早早地放弃学习,才能与更多优秀的人同行,才能遇到更多的机会。

一直鼓励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好好学习。我清楚地知道,学习的路走的再远,改变阶层的几率渺茫,不管咋努力,普通人的标签难以撕掉。

但,有希望的是,读书可以让孩子们成为普通人中稍微厉害一点的人。

我孩子最近跟我开玩笑说,爸,我书读的再多,也不是手握资本的人,但能改变我的,目前也只有读书一条路。

今天,浏览一篇该不该借钱给学生的帖子有感。

学生当当向曾经的支教老师笑笑借块钱,理由有二:一,给母亲过生日尽孝心;二是买学习资料提高成绩。

网友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友桃花说,不借。当当有利用老师之嫌疑,涉嫌道德绑架。

我的感受:聪明。别把现在的学生不当一回事,他们进化的太快了。

网友栗子说,不借。当当有欺骗之嫌疑,买礼物哪用的了块钱。再说,一个学生,没那么多钱,根本不需要花块买礼物给妈妈,十块八块意思一下就足够了。

我的感受:理智。作为老师,虽不必将学生往坏处想,但教育学生量力而行还是可以的。

网友樱桃说,不借。救急不救穷。师生关系,尽量避免借贷关系。

我的感受:说的还是有点委婉。不是尽量避免,而是要扼杀这种可能。

老师和学生之间,还应杜绝金钱往来。当下,有些学校的做法非常好,教师节时,要求学生不送礼,老师不收礼,哪怕一块巧克力也不行。

礼物,意味着学生或者家长花费了钱财,老师收受礼物,不管价值多少,总是麻烦的开始。

你要是崇尚礼尚往来,还一份礼物给学生,这算怎么一回事?师生关系,一旦掺杂金钱因素,总感觉怪怪的。

坦然受之,那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网友胡桃说,不借。找借口都不会,摆明了要骗人,你看这两个理由,多么的高大上,一个是孝心,一个是上进心,吃定了支教老师。有脑子的人,一定不会将钱借出去,以这个借口去借钱的学生,看起来聪明,实则是没脑子的典型。

什么年代了,还玩这一套。

我的感受:明白人。

网友银杏说,不借。说不借钱会辜负学生信任的,是伤了老师自己想要设立的人设吧?

我的感受:让爱生如子的老师情何以堪。假如一个学生跟号称爱生如子的老师借钱,第一次借了,不还,再借,又不还,再借……我好奇的是,这位号称爱生如子的老师会一直借下去吗?还是拉黑学生了事。拉黑了,他(她)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人设倒塌?网友藤萝说,要看情况再决定借不借。我的感受:理性、感性、善良兼具,活在当下的老师。网友李子说,借出去就不打算要回来。我的感受:你有钱,你可以豪横。但我好奇的是,他(她)究竟借出去过几次?还是用这一句话给自己打气,不管学生如何说,我就是不借。网友路路通说,借给学生的钱,从来就没有回来过的。我的感受:好惨。我想问路路通,你有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底线,即,到底要撒出去多少钱,你才能吸取教训,再也不借钱给学生了?网友妖风说,这个学生是一个人才。我的感受:的确,评价中肯。能捏出名堂跟老师借钱的学生,的确不简单。朋友紫藤问我:老师为啥不能和学生走的太近?我回他,借不借钱给学生这一个话题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出了校园,最好不要拉拉扯扯说不清。师生本是陌生人,因教学结识,理应在教学关系结束的时候,让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走的太近,“太”这个词本就显得不正常。一段关系,太近则生事。师生关系更纯粹点,就不会疑难究竟借不借,就不会出现类似于借不借钱这一类与教学无关的烦恼。涉及到钱的事,那就是校园之外的事,老师完全可以不用搭理。老师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管不了那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事。老师一旦干了和教学无关的事,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烦恼。学生跟你借钱,你要不要打电话给孩子的监护人了解情况?不了解情况就借钱出去,假如监护人不领你的好意咋办?假如学生借钱出去做坏事咋办?你打电话了解情况,万一监护人说,老师,我们家的确困难,您帮帮我们吧,你借还是不借?借吧,能力有限,帮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不借吧,电话都打了,人设自己立起来的,自己又亲手推倒了算咋一回事?紫藤又问,良师益友行不?我说,我的观点很明确,就算师生是良师益友,那也只限于教学关系上的良师益友。只从老师这一方来说,老师千万别自我感动,以为自己的高尚人格会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能成为学生指路明灯的人,不缺你老师一个。谁也不会影响谁一辈子,能影响人一辈子的,唯有学生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况且你只是一个老师。学生走出校园,社会、监护人会对他们负责的。老师能做好教学的事,那就算功德无量了。下班前,嘉轩来补交寒假读书笔记。我无意瞥见他的指甲长的老长的。我微笑着喊住他,问他,指甲留长,是不是为了学习某种乐器?他笑着摇摇头。我说,那为啥留这么长呢?回去可以剪掉吗?嘉轩笑着点点头。不好多问,放他走了。我纳闷的是,一个男孩,留那么长的指甲干嘛?我也不好追问孩子的家长,你家为什么留长指甲?家长究竟是什么特性,单凭偶尔和人家交流两句孩子的学习,远达不到了解对方的地步,所以呢,我也不能随便发问。前两年,旧同事瑞瑞吃了亏。好心留一个孩子晚辅导,送出来有点迟了。接孩子放学回家的爷爷,等的发毛,不问青红皂白,赏了瑞瑞一耳光。野蛮的了。耳光打了就打了吧,跟一位老人,谁能说得清理呢?吃亏长记性,方为福分。吃亏不长记性,白吃亏了。下午五点多,回家路过一个书报亭。书报亭往前二十多米,一个骑在童车上的男孩正哇哇大哭。男孩身边没有监护人。来去匆匆的行人,没人搭理他。看他哭的那么惨,于心不忍,又怕他遇到居心叵测的人,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一个人在这里?男孩说,爷爷和姐姐买豆浆去了,我在前面骑啊骑,后来就找不到他们了。我想了一下,书报亭再往前直行一百米,有一家小菜场,那里有卖豆浆的。我指着前面告诉男孩,去看看吧,爷爷可能在那里。男孩骑着车,风风火火赶过去。我不放心,跟他后面。他骑车是一把好手,飞快,估计平时没少练。我努力跟上他,保证他在我的视线里。他骑到前方看了看,没发现爷爷,熟练地掉头,冲到我身边,带着哭腔说,爷爷不知道哪里去了。他认准我了,从他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没空搭理他,只有我在过问他,显然,他将我当作唯一依靠了。我问他,知道家里人电话吗?他回我,不知道。住哪个小区?我家住的地方叫小区,18幢。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单刚。哪个学校读书啊?欣欣幼儿园,大班。一通问话下来,感情这个主儿,什么有用的信息都说不出来,他的家人心真大,任何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做。大班的孩子,理应起码能记住一个家人的电话,知道小区叫什么。家长再有心点,还可以给孩子制作一张紧急联系卡放他身边。看来只能报警了。第一次拨打报警电话。来了一位警察,问孩子,一问三不知,无法联系到家长。围观的人多了起来,有路人说,认识这个孩子,欣欣小区的,业主群有他家长。先是找到他爸爸电话,拨打,提示为空号。再找孩子妈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