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催阵战鼓声声悦耳攻坚拔寨战贫硝烟滚滚尽锐出战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决战脱贫攻坚主战场
啃下了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
谱写了发展的辉煌篇章
沿河县位于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该县辖22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总人口69万,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铜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年,有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27.2%,通过历次动态调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目前,该县已具备整县脱贫摘帽条件。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沿河县先后发起了脱贫攻坚“百日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再战天打好收官战”等系列行动,采取“大统筹大培训”“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蜕变”“大提升大成效”“大查漏大补缺”“大盘点大总结”六个步骤纵深推进,确保了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抢抓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加强交通、人饮、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建设“路路通”年以来,累计投资30.33亿元,实施通村水泥(沥青)路.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里、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扶贫工程公里,全面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农村交通显著改善。
安全饮水“全覆盖”年以来,累计投资5.06亿元,大力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处,全面落实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理机制,所有村组饮用水质达标、水量保障,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电力通讯“家家有”年以来,累计投资6.8亿元,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有效解决供电可靠性偏低问题。累计投资8.93亿元,实现所有建制村光纤宽带、4G网络、广电网络全覆盖。
人居环境“村村靓”投资2.3亿元,累计完成房前屋后硬化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公里,改厨户、改圈户、改厕户;拆除老旧房余户,各村变废为宝,用旧房拆除废旧物制成“工艺品”,美化村庄环境;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比武”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发动全民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县城,今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新景、思渠、后坪、客田等4个乡镇荣获“国家卫生乡镇”称号。
“三保障”短板全面补齐
严格按照“三保障”标准,建立正面清单和问题清单,不断查缺补漏和巩固提升,全面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义务教育有保障年以来,每年压缩6%财*支出用于教育,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各项*策,累计资助学生94.86万余人次、兑现各类教育扶贫资助资金8.24亿元,实现应助尽助。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全面完成“薄改工程”,全县有各类学校所、有教职工人,保障农村家庭孩子“有学上”。严格落实“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义务教学阶段学生“一个都没少”。
基本医疗有保障实现所有农户参保率、参保资助率、“三重医疗保障”待遇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市内“一站式、一单清”全覆盖。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5+2”重点人群的“四类慢性病”患者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对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的30种大病患者实现了应治尽治,有效防止了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工作目标,实现了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
住房安全有保障深入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大排查,分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年以来,实施危房改造户、透风漏雨整治户,年实施农村住房补短板户,实现所有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斩断穷根
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抓手,抢抓省级挂牌督战和铜仁市“9+2”产业帮扶机遇,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搬迁脱贫。
抓好“搬得出”完成搬迁群众户人(贫困户户人),其中县内安置户人(贫困户户人)、跨区域搬迁到铜仁市碧江区户人(贫困户户人)。
抓细“稳得住”13个安置点均成立了*支部,设立了社区服务站,设置移民、民*、就业等服务窗口,配套了学校、卫生室,满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选派57名干部、30名志愿者,聘请名社区群众任楼栋长,合力抓好社区管理服务。配套建设了图书室、文体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体服务设施,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安置点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载体,多举措解决搬迁群众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促进搬迁群众加快融入“新生活”,逐步成为“新市民”。
抓牢“能致富”制定安置点招商引资系列优惠*策,13个安置点引进扶贫车间22个,可提供就业岗位余个,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余人。在安置点周边发展产业26个,提供就业岗位个。
目前,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人、实现就业户10人,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户均就业达2人,保障搬迁群众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产业发展实现助农增收
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筑牢利益联结机制,调优产业结构,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强化支撑投入今年,沿河县统筹安排资金4.20亿元投入农村产业革命,成立9个以县级领导主抓的产业专班、个“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农技专家名覆盖22个乡镇(街道),采取“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技术队伍+经营主体”工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强化协调发展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目前,建成投产茶园14.07万亩,产值达12.92亿元,在“白叶一号”带动下,中寨镇打造成“云中仙寨·万亩茶镇”;发展沙子空心李投产果园5万亩、白山羊年出栏15万只;种植以石斛、花椒、太子参等为主的中药材4.5万亩。今年新发展了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四大“短平快”产业,种植辣椒5.95万亩、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万棒,新增出栏生猪5.2万头、生态鸡万羽。“沙子空心李”“沿河白山羊”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县产业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强化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建成中央厨房1个,实现牛、羊、猪、鸡等畜禽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新研发一款沙子空心李特色果酒“遇见李”,年生产能力吨,亮相了第十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深受大众好评。建成投产日产6万棒菌棒智能化加工厂,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菌棒。建成投产辣椒烘干线5条、加工糟辣椒生产线6条,日处理能力分别为吨、吨,推动辣椒初加工产业走上机械化生产;建成2条生态家禽屠宰生产线,日处理量可达2万羽。
强化产销对接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成立消费扶贫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指导全县农产品销售工作。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建成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22个乡镇(街道)物流中转站,开通6条物流配送线路、8条面向东部重点城市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着力打通农特产品流通渠道。仅年以来,获得国家认定扶贫产品34类81款,通过“线下+线上”“外销+内销”等方式,今年累计销售产品2.5万余吨,销售额2.8亿余元,带动贫困人口5.1万余人增收。
强化利益联结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其中扶贫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个,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年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援助岗位开发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和运行;千方百计安排贫困农户在产业链上务工,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利益最大化,仅今年新增的四大“短平快”产业就累计带动用工人数66万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万元,有效带动名贫困群众增收。
稳岗就业筑牢民生保障
大力实施“留雁”“送雁”行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等举措,解决群众有序外出和就近就业。
多措并举“稳就业”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力家庭户人、实现就业户人;县内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家庭户人、实现就业户10人;边缘人口劳动力户人、实现就业户人;涉贫重点人群均达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生态扶贫“增收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28.42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9万元,惠及贫困群众户人;年以来,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4万元,惠及贫困群众户人;累计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个,户均年增收1万元。
兜底保障“守底线”按照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策,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截至年9月,全县共纳入城乡低保对象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的有户人,发放资金.8万元;特困供养和孤儿对象人,发放资金万元;临时救助户次,发放救助金.03万元;落实重度残疾人“两补”对象人,发放资金.4万元。(杨友)
来源:叄菱镜
执行主编:刘雅
值班编辑:张人文
编
辑:刘 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