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名记者进百村船山区河沙镇梓桐村精准良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f8v0lmb.html

12月26日《遂宁日报》报版截图

船山区河沙镇梓桐村幅员面积9.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亩,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主要发展水果、水稻、中药材、鱼塘等种植养殖业。年,梓桐村全部脱贫并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年,原梓桐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年,原梓桐村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年,原梓桐村试点打造“院坝银行”,实现银行评级授信全覆盖

●年,90户村民搬进“梓桐人家”

●年,原梓桐村被评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

●年,船山区行政村建制调整,河沙镇板桥村、玉屏村、原梓桐村合并为梓桐村

梓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漫步梓桐新村,漂亮的新居,整洁的路面,村民门前花坛内绽放的冬菊,以及乡风文明标语、村民公约……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生活气息让人感到振奋。

近年来,随着船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发力,曾经穷乡僻壤的梓桐村借助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引等“精准良方”,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面貌,成功脱贫“摘帽”。

目前,梓桐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村民们也搬进了新家、住进了新房,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强基础

“机耕道”变“硬化路”

真正实现“户户通”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12月21日,记者从市城区出发,沿着国道及国道朝着“十里荷画”方向行驶了大约30分钟,便来到了船山区河沙镇梓桐村地界。6米宽的沥青进村道路,清晰齐备的标识标线,良好的村组路况,不禁让人赞叹梓桐村基础设施的“先进”。

“原来的梓桐村在深沟里,我们所站的地方全是泥巴路。从曾经的老房子走到这里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全都修成了沥青路、水泥路,坐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梓桐村村民谭琼昌指着“梓桐人家”新村前面的沥青路激动地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梓桐村基础设施曾经面貌的真实写照。为办好民生实事,助推脱贫攻坚,近年来,梓桐村依托我市农业“一体化”大环线建设,把农村公路改造提升作为“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规划,针对乡村道路破损严重、通行状况不佳的实际情况,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提升工程。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们村通过招商引资、村两委出资等方式,新修建了40余公里道路,真正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梓桐村第一书记陈光均告诉记者,除了道路,近年来,梓桐村还修建了堰塘20个、渠系6.5公里。

伴随着一个个农村公路提升项目的完成,一条条狭窄、坑洼的乡村小道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沥青路、水泥路,不仅让当地村民出行更为便捷,而且也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兴产业

土地变资产

村民吃上“产业饭”

“一路通,则百业兴”。“机耕道”向“硬化路”的蜕变,不仅让村民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还吸引了不少业主前来投资兴业。

今年10月底,梓桐村新引进的四川天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榨菜,并采用“村集体+村民+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让村民、村集体有了固定收益,也让大家有了上班拿工资的机会。

“我们看中的就是梓桐村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我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四川天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剑介绍说,产业基地每天的用工量都在人以上,一年支付的务工费将在20万—30万元。

截至目前,梓桐村已引进龙头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亩,占全村土地的80%以上,主要发展水果、水稻、中药材、鱼塘等种植养殖业,实现村民年增收0元以上。

梓桐村村支部书记蒋勇说,依托现有的特色产业和民宿,下一步,梓桐村将加大力度发展旅游观光产业,让城里的游客到村上有吃、有住、有玩,进一步带动村经济发展,确保村民持续增收。

搬新居

土坯房变小洋楼

生活更加有盼头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梓桐村的好事便接连不断,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想要住新房的梦想成为现实。年11日,梓桐村贫困户蒋书林迎来了“大喜事”,他领到了钥匙,搬进了新房。

记者在梓桐村“梓桐人家”看到,临近村头,宽敞的道路直通定居点,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村聚集点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定居点内的绿化设施、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门前院落干净整洁。这让人很难想到,曾经的梓桐村可是河沙镇有名的贫困村。

“现在的房子厨房后墙开了窗,明亮又卫生;厕所改成了水冲式,方便又干净;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舒适多了。”梓桐村村民蒋常林说,他曾经还担心搬出来没有土地,种点小葱、蒜苗都困难,但现在看来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的,“你瞧,我家门前的小菜园里,什么蔬菜都有。”

“我们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CD级危房改造和自建三种方式,让村里余户村民搬进了新房。截至目前,全村80%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陈光均说。

梓桐村居住环境改变,让贫困群众笑开颜

有了宽敞通达的道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产业招引难的问题;有了产业,村民们“造血”功能更足,就近当上了产业工人,挣钱就有了新路子;有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策的落地,昔日的贫困户“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有了盼头和奔头。

百姓幸福事

不等不靠

借助政策摘穷帽

12月21日,天刚蒙蒙亮,梓桐村村民蒋书林吃过早饭,便开着自家小货车出门拉送货物去了。

蒋书林是梓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妻子和儿子都是残疾人,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蒋书林不仅住进了新房,而且还通过银行评级授信贷款4万元购买了一辆小货车,用于拉送货物,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还得感谢国家的金融扶持政策。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蒋书林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只是蒋书林,同村的唐琼珍也是银行评级授信的受益者之一。唐琼珍是因病致贫,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通过银行评级授信,唐琼珍可以享受4万元的小额贷款金额。

“靠着在银行贷款的4万元,我买了12头小牛,搞起了养殖,当年纯收入就达到了六七万元,如今已经脱贫。”据唐琼珍介绍,年,她就还清了银行的贷款。

梓桐村村民晾晒腊肉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自年8月,遂宁农商行对梓桐村出台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后,贫困户、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原来“等靠要”的思想也逐渐转变。

“梓桐村11个组实现评级授信全覆盖,村民使用贷款来发展产业的达80%。”梓桐村村支部书记蒋勇说,通过评级授信,对符合条件的村民给予2万—1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且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当村民有贷款需求时,便可以向村委会申请,获批后便可到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了贷款手续繁、成本高、速度慢等问题,打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融通道。

人物访谈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专访河沙镇党委书记敬平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如今已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据河沙镇党委书记敬平介绍,近年来,河沙镇始终坚持“一切工作都服务于脱贫攻坚,一切政策倾斜于脱贫攻坚,一切力量都聚焦于脱贫攻坚”,举全镇之力,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今年初,河沙镇研究制定《河沙镇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重点把拓宽增收渠道作为贫困劳动力增收的关键,突出产业发展、就业务工、开发岗位、集体产业收益分红和消费扶贫五个主抓手,精准施策、倾斜扶持,努力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群众收入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截至目前,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年的元跃升至今年的元,增长62.6%;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今年达到.38元,较年增长了72.9%。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的共通点旨在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敬平告诉记者,河沙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来解决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年,河沙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18个、资金0.86亿元,改扩建制约发展的交通道路达60余公里。

下一步,河沙镇将紧扣区委“3个2”发展战略,立足“文旅强镇、产业兴镇、生态美镇”的中心场镇定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景村一体、农旅结合”的都市农业,推动以粮油、蔬菜、水果种植为主导的小微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河沙镇柑橘、李子、葡萄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已达余亩。今年新引进的“稻渔共生稻菜轮作”项目已完成土地整理0余亩。

记者手记

搬迁一代人

幸福后来人

“安居”是“乐业”之本,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人们说搬山容易搬“心”难。在梓桐村,易地扶贫搬迁效果好不好?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答案。

村民吴天琼作为梓桐村“梓桐人家”的土地增减挂钩户,她家拆旧建新,一家6口人搬进了余平方米的新居。“想不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居!”从成功脱贫再到搬进新居,几年间,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现在的生活,吴天琼非常满意。

吴天琼的老伴何富生以前沉默寡言,如今脱贫了,人也开朗了很多,对村上的事情参与热情也很高。

生活环境好了,村民心气顺了,笑容自然流露出来……何富生的转变,是梓桐村新村建设效果最直观的反映。

搬迁一代人,幸福后来人。易地扶贫搬迁,目的就是让这些艰苦地区群众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和公共服务。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到了新家园,贫困村民将获得更好的就医、就学环境,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此摆脱贫穷、走上致富路。

来源:全媒体记者梁惠/文李四海/图

编辑:郭兰王瑞

责编:林敏

审核:冉启香

终审:李兴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