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大早,山东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路路通家庭农场里,农场主马路路正忙着向装满稻种的池子里加水,提前为稻虾混养作准备。对自己的农村创业路,这位80后小伙充满了信心。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积极培育乡村多层次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今,像马路路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东营区乡村振兴的主力*。
试水首批职业农民
马路路从事水产养殖已经十余年,因为经验丰富,这位农村小伙儿的生意从最初十余亩发展到如今的余亩。去年,身为农村农业致富带头人的马路路,同东营区的另外位农民一道,被顺利认定为东营市首批职业农民。
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东营区率先在东营市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认定结果统一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农民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针对合格的职业农民,东营区组织农业专家组进行职称评定,目前全区已经有5人取得了中级职称,*府还为这5人分别发放了0元奖励。因为经验丰富、技术扎实,马路路也成为其中的被奖励者之一。
东营区农业农村局科教办主任刘学敏介绍,去年以来,东营区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扶持奖励,在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策上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东营区建立了常态化的跟踪服务机制,所有学员纳入信息数据库,安装使用云上智农APP进行网上学习,还为学员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点对点长期跟踪指导,把新型职业农民“扶上马”“送一程”。
让农技与农民零距离
作为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马路路的农村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
去年下半年,马路路的家庭农场施行了8年的藕虾混养遇到了发展瓶颈。去年年底的一次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培训会上,一场专门针对水产混养技术管理的课程,让马路路看到了转机。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马路路还将相关农技专家请到了自己的农场,商讨对策,最终确定了稻虾混养模式。
“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农民需求设立培训内容,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等为对象,采取‘听’‘看’‘跟’相结合的形式,加速先进技术和成果在当地的推广应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对接,使新型职业农民较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刘学敏告诉记者。
在距离路路通家庭农场几公里的瑞丰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盖春铭也是因为一次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应用培训,有了别样的农业发展路径。“我们水塘里的这些荷叶,经过晾干加工后可以做成多种口味的荷叶茶,冲泡饮用后就有减肥的功效。”盖春铭拿着专业机构给予的检测报告,向记者介绍起自家农场产的荷叶茶。目前,他们农场生产的荷叶茶正在进行试产,在获得相关产品许可后将进行量产推向市场。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类似马路路和盖春铭参加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东营区已开展了12期,培训了余人次。
农业有了“新鲜血液”
黝黑的面庞,结实的胳膊,憨厚的笑脸……5月14日,在东营区的探寻新农创业谷,记者见到王俊达时,很难猜出他是一个刚毕业几年的90后大学生。和他一起创业的还有5个人,平均年龄也仅有26岁。
谈及回农村创业的初衷,王俊达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主要围绕大学生、返乡下乡青年等新农人,以新技术引领、新品种培育为突破口,为新农人打造‘创业+生活+社交’功能承载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品牌共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在他看来,当前的农业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掌握,年轻人拥有这个优势;另外,在运用新媒体拓展销路方面,职业新农人也可以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府部门在土地流转和创业谷建设方面也给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能安心做现代农业。”对于项目能顺利落地,王俊达点赞了当前的农业*策。他告诉记者,*府为了鼓励他们创业,还积极为他们申报了“乡村之星”,提供培训、新技术推广等便利。
目前,“探寻新农创业谷”已经成为当地葡萄错季生产、草莓立体种植免费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他们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创业导师团队,吸引返乡下乡青年等新农人参与乡村建设,实行一对一指导新农人创业。
王俊达团队落地农村,是东营区实施农村返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的成功案例,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东营区在全区“双创英才”评选中增加了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比重,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高端人才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还积极推荐申报各级“乡村之星”评选活动,在区级评选中适当增加评选数量,提高扶持标准,由每年元提高到元。此外,东营区积极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