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伯温向儿子交代了四件后事,每件事在他死 [复制链接]

1#

引言

公元年1月23日,朱元璋即位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定都应天,从此开启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对于他的成功,有一个人的贡献万万不可忽视,他就是开国元勋刘伯温。

刘伯温比之朱元璋,就如诸葛亮比之刘备,张良比之刘邦,连朱元璋自己都说:“刘伯温就是朕的谋士。”

只不过自古忠臣难以善终,刘伯温也不例外,他虽有比肩诸葛亮与张良的聪明才智,却最终还是落得个悲惨下场。

临终前的刘伯温,还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谋划,而他的四条遗言,也都在他死后一一应验,他到底说了什么?

壮志未酬含恨九泉

公元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听闻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平日里本就与胡惟庸有过节,见此更是心生疑虑,但碍于朱元璋的面子,无奈还是以礼相待。

胡惟庸带去的御医在看过刘伯温的病情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刘伯温不疑有他,按照药方抓药煎服,不曾想,用药过后却更觉身体不适,原本还算舒适的肚里仿佛有一块不平整的石头在挤压五脏六腑,让他疼痛难忍,见此情形,刘伯温怀疑是胡惟庸让御医下*谋害自己。

二月中旬,刘伯温抱病朝见朱元璋,委婉诉说了胡惟庸带御医看望自己,以及自己用药后更加不适的事情,朱元璋对此并无表示,丝毫没有替刘伯温追查此事的意思,只是老生常谈到,希望他宽心养病,来日回归朝廷辅佐自己。

朱元璋的态度让刘伯温心寒,他心知此事再无水落石出的机会,心下更加郁郁寡欢。三月下旬,刘伯温已病入膏肓,简单的下床行走都已无法做到,深感自己时日无多,刘伯温便向朱元璋告假还乡。

回家后的刘伯温拒绝了一切的医治,唯有依靠正常的饮食来苟延残喘。几天过后,他叫来了自己的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刘伯温首先是为自己的家族着想,他知道朱元璋很是看重天文占卜一类的知识,自己之所以被朱元璋重用,也是因为自己通晓这方面的知识,自己死后,朱元璋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书的书籍。

于是他先告诫刘琏,在自己死后要先把天文书籍呈给皇上,一刻也能不耽误,并且以后刘家的子孙也不要学习这门知识,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

然后刘伯温还是放心不下天下,于是他教诲刘璟从*的职责:“为*的重点是要宽容和严厉并行,当务之急,是朝廷的在位者修养品德,简化律法,如此良性循环,才能保佑大明永命万年。而险要的地方,要时常与京城联络,确保守卫得当。”

末了,刘伯温还是遗憾自己壮志未酬,他对两个儿子说:“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言,向皇帝表明我的忠心,但因为胡惟庸的关系,写了也是徒劳,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一定会问起我,那时你们再把我的遗言呈上去。”

最后,刘伯温告诫家人,希望大家往后可以认真读书、勤思进取,远离朝廷中的各种恩怨是非,平安生活。

后事已妥,其他事情皆已无可奈何,时年四月十六日,缠绵病榻许久的刘伯温病故,享年65岁。

刘伯温的死因究竟如何,至今仍无定论,后世普遍认为他是被胡惟庸所害,但是胡惟庸之所以如此大胆,究其原因,还是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到底发什么了什么,以至于一代忠臣含恨九泉呢?

圣心难测忠臣蒙冤

刘伯温的人生,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端,即:在元朝做官时期、受信于朱元璋时期、失信于朱元璋时期,每个时期,都充满了*治和博弈的影子。

公元年9月,23岁的刘伯温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为人耿直,刚直不阿,遂屡遭人陷害;后来,刘伯温又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与浙东元帅府都事,都因为敢于直言,屡受同僚排挤,最终被迫辞官,时年已经47岁。

公元年,朱元璋兵进浙江,占领了金华、青田等地,彼时的朱元璋求贤如渴,遂向当时的谋士李善长询问,此地是否有学识丰富之人,李善长不敢造次,马上想到了刘伯温,经过两次求请,深感元朝气数已尽的刘伯温遂同意了加入朱元璋麾下。

刘伯温知识渊博,足智多谋,民间流传有“前朝*师诸葛亮,后朝*事刘伯温”的说法,此言果然不虚。

年至年,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下,朱元璋成功的打垮了陈友谅,就此解除了心腹大患;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太史令,不久后,又升任御史中丞,太子赞善大夫,兼任太史令。

可以说从年到年,是刘伯温为朱元璋尽心尽力的7年,也是他施展抱负的7年,当时的朱元璋对刘伯温也很是信任。

平定张士诚后,有个叫张昶的参知*事企图陷害刘伯温,事未成行就被朱元璋下令斩首,由此一事,可见彼时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看重,只是随着明朝的建立,所有的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公元年1月23日,朱元璋称帝,刘伯温的困境,就此开始。

这一年,朱元璋亲至汴梁,谋划北伐蒙古的*事行动,后方的*国大事则完全交由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全权处理。

往日里刘伯温为官一向铁面无私,故而招致了同僚的许多不满,如果只是看守后方,秉公执法也并无大碍,但是不巧的是,中枢都士李彬贪赃枉法的事情这时被捅了出来,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见此情景,李善长便向刘伯温求情,希望他能网开一面。

刘伯温不为所动,坚持上报朱元璋,时值大旱,李善长等人正在谋划祈雨事宜,收到处决消息的那一刻,李善长怒不可遏:“今日正要求雨,岂能杀人。”刘伯温固执己见,声称:“杀李彬,天必雨。”

然而事与愿违,十多天过后,天旱仍未降雨,朱元璋忧心忡忡,李善长等人怀恨在心,趁机诬陷刘伯温处事不公,才招致如此祸患,朱元璋听闻遂迁怒于刘伯温。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同年8月,刘伯温无奈借口妻子病故,请求归乡。

没过多久,同年11月,朱元璋将刘伯温召回,为示补偿,朱元璋给了刘伯温很多的赏赐,还追封了他的祖父为永嘉郡公,正当刘伯温以为自己重得圣心的时候,一次谈话,又将他推入了险境之中。

当时的丞相是李善长,李善长虽是跟朱元璋一起打拼过来的,却始终是能力不足,不能让朱元璋称心,于是朱元璋便想换一人来当丞相。

朱元璋先问刘伯温,杨宪适不适合当丞相,刘伯温直言:“杨宪的手段不够。”言下之意,是杨宪不适合。朱元璋又问:“汪广洋怎么样?”

刘伯温道:“此人很是浅显,一眼就能看出。”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坦言:“他是个小人,让他得势早晚会出问题。”

最后,朱元璋长叹道:“吾之相,无过于先生。”刘伯温听闻,连连拒绝,此事一时之间陷入了困境,只好暂时作罢。事后证明,此时刘伯温的态度已经招致了朱元璋的不满,只是刘伯温仍旧浑然不知,还在一心为*为民,殊不知大祸即将临头。

公元年11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尽力尽力的刘伯温只获封诚意伯,俸禄石,而身无长物的李善长则获封韩国公,俸禄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满,已经逐渐浮于表面。

公元年正月,朱元璋封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此次封赏之后,朝廷内,已无刘伯温的立足之处,时年二月,刘伯温再次回到故乡青田,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峰回路转的机会了。

公元年,汪广阳被贬斥,胡惟庸一跃成为丞相,独揽中枢大权,刘伯温听闻又惊又气,直觉不好,后来感染了风寒,更是缠绵病榻,正好给了胡惟庸可乘之机。

临终遗言逐一应验

从祈雨到宰相人选,再到无奈归乡,刘伯温岂能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只是事已至此,回天无力,唯有遗言,才能救小家,护大家,表忠心,而刘伯温不愧是神机妙算,他的四条遗言,均在后来一一验证。

丧期未满,朱元璋已经派人前来索要资料。史料记载:“诚意伯薨之又明夏,监察御史李铎以上旨来取其观像玩占诸书。”

刘琏也牢记父亲的教诲,拜见朱元璋的时候首先表明自己的忠心:“父亲临终时嘱咐我,不要学习书中内容,因此臣并未窥探其中知识,本想丧期结束后再呈给皇上,只是还未来得及,劳烦使者来取,臣罪该万死,今天已经如数上交,还请陛下息怒。”

看着匍匐于自己脚下的刘琏,朱元璋并未动怒,反而是给了刘琏诸多赏赐。同年7月,刘琏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

只是刘伯温千算万算,却漏算了胡惟庸对刘家的迫害。

因为丞相人选事件,胡惟庸一直对刘伯温耿耿于怀。公元年四月,刘琏就任江西布*司右参*,眼见刘琏羽翼日益丰满,胡惟庸等人唯恐刘琏卷土重来会追究自己的过错,于是开始对其加以迫害,第二年,刘琏被胡惟庸*羽威逼胁迫,无奈坠井而亡。

跟哥哥刘琏相比,弟弟刘璟要幸运很多。公元年,胡惟庸借口家中旧宅涌出甘泉,请朱元璋前去观赏,未出西华门时,朱元璋接到太监暗示,感觉不妥,于是登高相看,惊觉胡惟庸家尘土飞扬,下藏士兵,遂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其*羽,这才使得刘璟免受胡惟庸的侵害。

紧接着在公元年十月,浙东山民叶丁香等人聚众起义,刘璟帮助延安侯唐胜宗平定了叛乱,经此一事,刘璟备受朱元璋的认可。

事实也正如刘伯温死前所预料的那样,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多次召见刘璟,言语中频频提及刘伯温,既有“你的父亲是秀才,是好人家,你切莫学些离经叛道。”又有“你们要做好事,不要污浊了你们父亲的名声。”

等等,言之凿凿,颇有些怀念刘伯温的意思,只是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刘伯温若泉下有知,恐怕会不无心酸的感慨自己的神机妙算。

时过境迁光耀门楣

公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最后一次召见刘璟,他命令刘璟承袭爵位,但是刘璟一向在意辈分和顺序之说,认为哥哥的儿子刘廌才是最适合承袭爵位的人,故而他回禀到:“袭封伯爵的事,应该是哥哥的儿子。”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也不勉强,随即宣布刘廌袭爵,岁禄五百石,是以世袭。

虽然刘廌承袭了爵位,却并不代表刘伯温一家摆脱了过去备受猜忌的境况,而刘璟,也注定难以善终。

刘璟的性格与刘伯温极为相似,都是公正不阿和恪守礼节的性格,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曾有一次与刘璟对弈,开始前,朱棣询问刘璟,下棋的时候可以让一让我吗?

刘璟回答道:“殿下,该让的事情我就会让,不该让的事情我也不会让。”

朱棣闻言,当即无话可说。由此可见,刘璟与刘伯温的性格如出一辙,刘璟甚至比刘伯温还要刚硬和不知变通,这也预示着,刘璟的结局,注定难宁。

公元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削弱燕王朱棣的权利,未曾想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刘璟随谷王回归京师,上献十六条计谋,却无一被采纳,这让刘璟倍感失落。

随后刘璟奉命与李景隆共同讨伐朱棣,奈何先后遭遇兵败,刘璟无奈,遂上《闻见录》一书,不见省,回归故里。

公元年,燕王兵胜即位,召见刘璟,刘璟认为朱棣的帝位来的不光明磊落,便称病不愿觐见。如此伎俩自然骗不过朱棣,于是他命人将刘璟押至京都。

见面时,刘璟仍旧称呼朱棣为殿下,并大胆直言道:“殿下百年之后,仍然逃不过一个’篡’字。”此话惹恼了朱棣,他当即下令将刘璟投入监狱中,没多久,刘璟就在狱中自缢身亡。

时过境迁,新王更替,刘家满门忠良,终有拨云见日之时。

公元年,刘伯温的同乡,时任刑部郎中的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提议:“刘基应该配享在高皇帝的神庙里,他的九世孙刘瑜应承袭他的伯爵爵位,并且世袭。”此言得到了明世宗的认同,刘伯温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承袭爵位,被封为伯爵。

至此,笼罩在刘家上空一百多年的阴影,终于就此烟消云散。

结语

从一代谋士到病归故里,刘伯温的一生,是励精图治的一生,也是被利用的一生,纵有聪明才智,却难逃君王的计谋。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古往今来,数不尽的英雄谋臣因为各种原因而落魄下场,与人谋,最重要的是,既要忠诚,也要把握尺度,现代社会生活亦是如此,而诸葛亮和张良的进退之道,值得每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代言.绝代风华道不尽69位才子佳人[[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

「2」孟祥才.论刘基的悲剧[J].东岳论丛,:97-98

「3」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